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伽德默尔阐释学视角下三个《论语》英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05:29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也是一部重要的中国传统古典名著。长久以来,这部著作一直吸引着许多中外的译者和研究者的关注。迄今,《论语》已被翻译成了四十多种语言,单英文版本就有六十多种。目前针对《论语》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英文译本,大多数研究关注各个译本的优劣批评,或是关于某些译本的个案研究,以及某些特定词的翻译,等等。还少有研究者关注译者本身,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思考,如何与原文本和目标读者进行交互。本文运用伽德默尔的阐释学理论进行分析。在这一理论中,译者被放到了中心位置。这一理论有三个层面,分别是“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理解的历史性”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视域融合”讨论译者与文本的交互,以及译者与目标读者的交互。而“效果历史”则强调,随着时间推移,译者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会产生变化。本文选用了理雅各(1893)、辜鸿铭(1898)和刘殿爵(1979)三位译者的英译本,用伽德默尔的阐释学理论作为框架,对三个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具体从文化负载词翻译、翻译风格和重译的必要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希望能从译者的视角切入,深入研究《论语》翻译,并分析译者的文化和职业身份,以及所处社会背景,如何影响翻译。本文有三个主要发现。第一,译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理解受限于他们自己的主体性。而一个人的主体性又由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等因素决定。第二,译者的主体性对译文的影响并不是无限的。译者、原文本和目标读者三者的视域融合影响译文的语言风格。而相比译者与原文本的融合,译者与目标读者的融合对译文的影响更大。第三,《论语》需要重译。译者的主体性和读者的需求都在随时间改变。前面提到的三者的视域融合需要保持一个动态平衡。《论语》翻译没有最终版本。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谭福民;向红;;从伽达默尔的合法偏见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2 张睿;韩虔;;阐释学方法论关照下的翻译学[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赵娟丽;;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4 西风;;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3期

5 李振纲;;解析《论语》的核心理念:仁[J];现代哲学;2007年05期

6 耿强;;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学科反思[J];外语研究;2006年03期

7 耿强;;阐释学翻译研究反思[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潇;论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出版与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2 孙毫;阐释学视角下《论语》中“礼”的翻译[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3 曹静;哲学阐释学视角下《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7年

4 史姗姗;顺应论视角下《论语》中“天”的英译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5 殷明瑜;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6 徐向群;辜鸿铭与理雅各《论语》两英译本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郑晓秋;哲学诠释学视角下三个《论语》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王芳;阐释的多元与《论语》的复译[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李霜;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66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2666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b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