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绿色低碳生态工程学—精准防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创新工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20-06-15 18:43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环境保护问题日益严峻并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并致力于开展有关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之相关的环保科技领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深受国际环保学术界的关注。因此,环保类科技文本的对外译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笔者选取环保科技领域的最新(2018年1月)专著——《绿色低碳生态工程学—精准防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创新工程》一书中的部分内容进行翻译并依此撰写本翻译实践报告。环保类科技文本具有专业性强、逻辑性结构严谨且句式结构复杂等文体特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系统了解环保科技英语的典型特征并掌握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翻译理论及策略指导翻译实践。在本翻译实践报告中,笔者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出发,采取汉英对比分析方法,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研讨,并对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直译、意译、转换、拆分重组等翻译方法进行分析。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文本选择的背景意义、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案例分析以及总结反思。本次翻译实践是笔者对环保类科技文本翻译工作进行的尝试与探索,笔者期望能够为环保类科技文本的对外译介工作提供一些具有较强实践指导价值的经验与建议。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准确翻译关键性专业术语以确保关键信息的准确传递;其二,灵活调整复杂性句式结构来实现文本信息表达的合理性;其三,重视语篇内部结构逻辑性以保证实现语篇的顺畅性。当然,本次翻译实践及翻译实践报告亦存在个别术语的意义把握不准等不足。笔者将在今后的翻译实践工作中给予高度重视与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315.9
【图文】:

全球,数字,周转速率,土壤


图 1-15 全球 C 循环(IPCC,2007),数字为 Petograms,其值 = 1015g 或 101. 陆地土壤碳(C)库全球地下有机 C 库在土壤深度 3m 内的总量约为 3195Pg,但枯枝落叶层和生物其列。关于土壤无机 C 或土壤碳酸盐的数量,经测定计算在土壤 100cm 内为 748Pg的土壤碳酸盐储存于土壤较深层,土壤碳酸盐通常不列入全球 C 库值之内。因此,林生态群落中,地下有机 C 总量占总 C 量(2091Pg)的 65%。热带森林为 692Pg。林为 262Pg。北方带森林为 150Pg。土壤表层中 C 的积累有地上部分枯枝落叶积累的积累,特别是细根的积累。在大部分土壤中,C 的最大容量出现于 0-20cm 深度(图但新成土和有机土除外。土壤表层和土体层 C 的周转量可以为活跃 C 和老 C 循环提同的参数,土壤表层 C 会受到新输 C 的影响(与积累老 C 的土壤深层相比)。研究约一半土壤 C 的周转非常缓慢,其周转速率平均可达千年(Paul et al.,2001)。表表明,各种周转速率是以不同土壤深度中的 C 量为基础的。在所有生态群落中,周显示,土壤 0-20cm 和 0-40cm 深度 C 的周转速率大于 0-300cm 土壤深度周转速率的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如林地转化为农地或森林砍伐的破坏等都会影响土壤 C 循环的

生物群落,土壤


1-16 土壤 C 在世界不同生物群落中的分布(0-300cm)(Jobbagy and Jackson,20002. 温暖气候条件下的土壤过程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可能既会改变净初级生产率和分解速率,又会改变温室的生产和消耗。土壤中的 C 储量大于大气中的 C 储量,这表明,气候变暖能通过增加作用速率而增加土壤 C 向大气的释放数量。研究结果表明,矿质土壤上的枯枝落叶储将在 2100 年降 15%(Davidson and Janssens,2006)。更为重要的是湿地、泥炭地、地中 C 土壤中碳的潜在损失可达 25%。除土壤 C 损失外,还会因增加了 CO2浓度而根系生长和减少水分损失,从而又增加了CH4和N2O的产出(Van Groenigen et al.,2011是当土壤深度增加时,热带土壤的储 C 量会随温度增加而增加。土壤 C 的最高积累量并不经常与高净初级生产率有关。湿地具有高土壤 C 33kg/m3),但 C 的输入则较低[0.17kg/(m3 y)]。因此,湿地土壤高 C 量可归因解速率缓慢(表 1-4、表 1-5)。泛滥地因其氧化还原电位低和无氧环境,所以净生产率周转速率就较缓慢。在寒冷苔原和北方带森林区的土壤中,净初级生产率周转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进;;高校生态工程学教学探讨[J];绿色科技;2019年03期

2 徐小逊;朱雪梅;鲜骏仁;徐精文;杨占彪;杨远祥;胡宗达;;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3 李键;洪滔;范海兰;林勇明;陈灿;林晗;洪伟;吴承祯;;《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4 杨天寿;;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的发展沿革与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年34期

5 华伟平;林志銮;李灵;郑茂钟;叶宏萌;林立;;地方特色《生态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J];武夷学院学报;2018年12期

6 马姜明;梁士楚;李凤英;;关于《生态工程学》教学现状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2年04期

7 徐大勇;唐海;宋珍霞;宫建龙;杨晓凡;颜酉斌;王松凯;;环境工程专业生态工程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8年04期

8 梅宁;李燕;张静;王琦;梅汝鸿;;人工合成品种(微-植SOD研发)简介[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年11期

9 杜玉欢;郭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中的生态工程学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杨钙仁;庄嘉;蒋国凤;;凸显工程特色的《生态工程学》教学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颜京松;王如松;;近十年生态工程在中国的进展[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宋丽芳 杨振荣;返回舱喜回诞生地[N];中国航天报;2005年

2 张风来;提升满意度重在营造好环境[N];市场报;2004年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现代养殖模式的探路者[N];中国渔业报;2016年

4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盛连喜;我心中的理想大学[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秀芝;《绿色低碳生态工程学—精准防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创新工程》(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

2 江红梅;城市河流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理论及方法探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14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2714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e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