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英语垂直空间关系介词语义表征连续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9 20:22
   介词被认为是英语句子的基本骨架之一。介词在结构上的作用是连接句子的不同成分;在内容上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和认识事物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所属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介词经常被用来表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英语介词使用非常灵活,意义广泛多变,因此这也是英语介词成为中国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的原因。介词的多义现象主要是通过原型范畴理论、概念隐喻转喻等认知手段使意义由一个认知域向其他认知域投射,即由空间认知域向时间、社会等认知域投射。本文从认知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垂直空间介词over、above、under、below的介词多义性,以原型义项为基础,通过原型范畴理论以及概念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使意义向外扩展和延伸,从而构成每个介词的多义语义网络,最终基于每个介词的多义分析进而构建英语垂直空间介词语义表征连续统。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结构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基本背景、理论、方法、发现及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从不同视角归纳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情态研究上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及对本研究的启示。第三章为理论基础部分,重点论述了原型范畴理论的范畴和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理论。第四章为主体部分,也是本论文的中心所在。这一章首先对介词over进行语义网络建构,先分析介词over的原型意义和原型意象图式,再给出介词over的空间意义延伸和非空间意义延伸,最后建立介词over的多义语义网络。接下来以同样的步骤对above、under、below的多义性进行分析。最后在第四章综合以上四个语义网络建立一个整体的垂直空间关系介词语义表征连续统,对这四个介词所表征的空间范围进行区分。第五章为应用部分,简要讨论了当前英语教学中关于介词多义性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构建介词语义表征连续统在教学中的意义及启示。最后第六章为结论部分,概括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贡献、不足及未来的改进方向。本论文通过对垂直空间介词多维度的研究有以下发现:1.本文尝试着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概念隐喻个概念转喻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模型对垂直空间介词的语义表征范围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2.论文分别建构了每一个垂直空间介词的语义网络。初步厘清了每一个介词的类典型意义和非典型意义。使语言学习者能够明了现实世界中的事体的垂直位置关系的动态变化与垂直空间介词适切选择之间的对应关系。3.论文在逐一建立每一个垂直空间介词语义网络的基础上,最终建构了整个垂直空间介词的语义表征连续统。详实地分析了语义相近的垂直空间介词的语义差别以及不同垂直空间介词中出现的语义叠加现象。4.本研究的结果对外语介词教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对语言进行理解和产出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和使用空间介词就很难锚定名词甚至是动词的语义,最终会影响到句子和篇章的理解和产出。本研究一方面能够为英语垂直空间介词语义表征的习得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几个垂直空间关系介词所表征的空间范围,了解这四个介词over,above,under,below的使用场合,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应用这四个垂直空间关系的介词。另一方面,建构垂直空间关系介词语义表征连续统也为外语教学、外语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可以通过意象图式的方式更加形象的使学生了解这四个垂直空间介词的应用,更加准确的使用这四个垂直空间介词。本文将垂直空间关系介词缩写为VSRP以方便后文论述。
【学位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H31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Theories of the Study
    1.3 Methods of the Study
    1.4 Findings of the Study
    1.5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y on prepositional polysemy from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2.1.1 Pre-structuralism
        2.1.2 Structuralism
        2.1.3 Generativeism
    2.2 Research on prepositional polyse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2.2.1 Study Abroad
    2.3 Study at Home
Chapter 3 Theoretical Basis
    3.1 Prepositional polysemy
        3.1.1 Definition of prepositions
        3.1.2 Definition of polysemy
        3.1.3 The polysemy of prepositions
    3.2 Prototype theory
        3.2.1 Category and categorization
        3.2.2 Prototype Theory
    3.3 Cognitive Metaphor and Metonymy
        3.3.1 Definition of cognitive metaphor and metonymy
        3.3.2 Working Mechanism of Cognitive Metaphor and Metonymy
Chapter 4 A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Continuum for English VSRP
    4.1 Semantic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the Preposition OVER
        4.1.1 The Prototypical Sense and Prototypical Image Schema of the Preposition OVER
        4.1.2 Extended Spatial Senses of OVER
        4.1.3 Extended Non-Spatial Senses of OVER
        4.1.4 The Polysemy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Preposition OVER
    4.2 Semantic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the Preposition ABOVE
        4.2.1 The Prototypical Sense and Prototypical Image Schema of the Preposition ABOVE
        4.2.2 Extended Spatial Senses of ABOVE
        4.2.3 Extended Non-Spatial Senses of ABOVE
        4.2.4 The Polysemy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Preposition ABOVE
    4.3 Semantic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the Preposition UNDER
        4.3.1 The Prototypical Sense and Prototypical Image Schema of the Preposition UNDER
        4.3.2 Extended Spatial Senses of UNDER
        4.3.3 Extended Non-Spatial Senses of UNDER
        4.3.4 The Polysemy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Preposition UNDER
    4.4 Semantic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the Preposition BELOW
        4.4.1 Prototype meaning and prototypical image schema of preposition BELOW
        4.4.2 Extended Spatial Senses of BELOW
        4.4.3 Extended Non-Spatial Senses of BELOW
        4.4.4 The Polysemy Network Construction of Preposition Below
    4.5 Semantic Continuum of VSPR
    4.6 Implic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VSRP semantic representation continuum on the learning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Findings of the study
    5.2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of the study
Bibliography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Acknowledgements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恩涛;李淑敏;;情绪概念与垂直空间知觉的相互影响[J];心理研究;2017年06期

2 任素芳;;具身理论在权力认知中的应用——垂直空间位置与权力评估的相互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Z1期

3 童绍玉;鲁永新;;云南省耕地垂直空间转移规律及其驱动力分析(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年01期

4 华琳琳;;地铁站点垂直空间综合开发的成本收益分析——以市域中心站点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0期

5 于波;刘雁春;翟国君;边刚;;海洋地磁场的垂直空间变化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01期

6 覃彩霞;杨旭;;论植物在园林中对垂直空间的营造[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12期

7 于波;翟国君;刘雁春;边刚;卞光浪;;海洋磁力测量的垂直空间改正[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1期

8 于波;刘雁春;边刚;肖付民;;海洋磁力测量垂直空间改正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年09期

9 岩道;韩联宪;程闯;李兴强;;紫溪山云南松林春季鸟类的垂直空间分布[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10 樊风雷;林文枫;;城市交通噪声垂直空间分布规律GIS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悦;虞刚;;上下波动的空间——基于互动技术的垂直空间限定初探[A];信息·模型·创作——2016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2 贾利宁;鲁忠义;;语言理解中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张璞玉;;一体化视角下武汉“1+8”城市群产业整合——基于水平和垂直空间经济结构分析[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彭跃东;博林特:“垂直空间”任我行[N];沈阳日报;2006年

2 车生泉 郑丽蓉;园林植物构成的空间[N];中国花卉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刘晓艳;垂直城市离我们有多远[N];光明日报;2016年

4 本报记者 李静华;立体绿化:让绿地“站”起来[N];中国房地产报;2012年

5 何立国;瞩望空天[N];学习时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车心玉;英语垂直空间关系介词语义表征连续统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年

2 付静宇;工作场所中垂直空间对助人行为的影响[D];江西财经大学;2018年

3 宋晓兵;权力概念与垂直空间的隐喻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换娟;隐含动态垂直空间信息句子的加工对道德词汇分类任务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鹏飞;豫南丘陵公路边坡植被垂直空间与土壤稳定性耦合关系[D];河南农业大学;2016年

6 董丽星;权力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对垂直距离判断偏差的影响[D];鲁东大学;2015年

7 蒋高芳;传统道德概念垂直空间隐喻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30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2830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6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