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语音训练对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元音感知和产出能力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13:36
   语音习得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语音学习通常是二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关键所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音训练在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成为了研究者们用来提高学习者对二语语音感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元音往往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困难。如何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元音习得能力,是我们亟待探究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了语音训练对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元音感知及产出能力的影响。具体来看,主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语音训练是否改变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元音同化模式?2.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知觉同化模式和区辨表现之间有无相关性?3.语音训练能否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元音识别和区辨能力?如果能,识别能力的提高是否与区辨能力的提高具有相关性?4.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元音产出表现是否因感知训练得到改善?本研究采用了前测-训练-后测的范式:前后测实验内容相同,共四个实验,包括一类产出实验和三类感知实验(同化实验,识别实验和区辨实验)。被试需先完成产出实验,再依次进行感知实验。语音训练以识别测试的方式进行,共16小节。共24名被试参加该研究,分别组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录音文件采集于江苏科技大学语音实验室。产出语料通过Cool Edit Pro进行录音,再运用Praat5352进行标注并提取所需数据,最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如下:1.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元音同化模式在训练后没有很大程度上的改变。相比于英语单元音,实验组对英语双元音表现出更为集中的同化模式,然而,双元音/??/被同化为四个不同的汉语元音。2.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知觉同化模式与区辨表现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化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区辨的正确率。区辨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同化的重叠率越高,学习者的区辨率就越低。3.语音训练提高了学习者对英语元音的识别率,但对区辨率没有很大影响;识别率的提高与区辩率的表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4.语音训练不能改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元音产出表现。在训练后,除元音/ɑ/,/?/,/e?/外,被试所产出的其他元音的时长在后测并未得到改变,且松紧元音的空间分布仍有较大的重叠。本文研究结果发现,语音训练对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元音感知和产出能力的效果是不同的。第一,对于不同的感知任务,训练会带来不同的效果。范畴识别形式的带错误反馈的语音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英语元音的范畴识别能力,但对提高学习者英语元音范畴区辨能力的效果有限,且后测中,识别率的提高与区辨率的表现没有明确的关联性。第二,中国英语学习者难以习得英语松紧元音。在训练后,松紧元音的区辨率仍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学习者并没有真正掌握英语松紧元音的区别特征,因而训练后松紧元音的提升幅度不如其它音。第三,语音训练对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元音产出能力作用不明显。除紧元音时长有部分提升外,学习者产出的元音其他元音时长及频谱分布前后测并未改变,且与英语母语者相比差距较大。本研究通过感知实验和产出实验,反映出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元音感知的情况以及产出的声学特征,丰富了二语语音模型在二语语音研究中的应用。另外,语音训练为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元音习得,尤其是松紧音习得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这将不仅对提高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促进课堂英语教学,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水平具有启发意义。
【学位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H319.3
【文章目录】: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Study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From Speech Perception to L2 Speech Perception
    2.2 Theoretical Models in L2 Speech Perception
        2.2.1 Native Language Magnet(NLM)
        2.2.2 Perceptual Assimilation Model(PAM)
        2.2.3 Speech Learning Model(SLM)
    2.3 Previous Studies on Phonetic Training
        2.3.1 Studies on Phonetic Training of Foreign Learners
        2.3.2 Studies on Phonetic Training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2.4 Summary of Previous Research
    2.5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Vowel Systems
        2.5.1 English Vowels
        2.5.2 Mandarin Vowels
    2.6 Focus of This Study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Subjects
    3.3 Materials
        3.3.1 Pretest/Posttest Materials
        3.3.2 Training Materials
    3.4 Procedure
        3.4.1 Production Pretest/Posttest
        3.4.2 Perception Pretest/Posttest
        3.4.3 Training
    3.5 Data Analysis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4.1 Assimilation of English Vowels
        4.1.1 Assimilation Patterns for both Control Group(CG)and Experimental Group(EG)
        4.1.2 Assimilation Overlap for Both Groups
        4.1.3 Predictions of Assimilation Overlap
        4.1.4 Discussion
    4.2 Discrimination of English Vowels
        4.2.1 Discrimination Accuracy
        4.2.2 Relation between Assimilation Overlap and Discrimination Accuracy
        4.2.3 Discussion
    4.3 Identification of English Vowels
        4.3.1 Identification Accuracy
        4.3.2 Identification Confusion Patterns
        4.3.3 Correlation between Discrimi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4.3.4 Discussion
    4.4 Production of English and Mandarin Vowels
        4.4.1 Predictions of Production Performance
        4.4.2 Duration
        4.4.3 Spectral Data
        4.4.4 Discuss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PUBLISHED PAPER
APPENDIX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颖;周金梅;;中国英语学习者篇章朗读中停顿的语音学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06期

2 王鹤云;;基于语料库的中外口语程式语的对比研究[J];文教资料;2016年24期

3 江蓉;;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阅读理解中对逻辑连接词的掌握[J];文教资料;2006年18期

4 曾永红;张慕媛;;文本强化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回指释义和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7年03期

5 于伟昌;苏慧红;;基于眼动技术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词典使用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年07期

6 梁原;;管中窥豹: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欠佳的几点原因[J];校园英语;2017年10期

7 徐知媛;王小潞;;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及理解模型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01期

8 方昊;;基于教学语法视角下中国英语学习者主谓一致习得状况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年07期

9 黄瑞红;;中国英语学习者交际策略的使用特征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10 林娇;;浅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中式英语及其解决措施[J];海外英语;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骆薇;;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情态动词使用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源;;中国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中语流切分能力的实证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邵朝霞;;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石化”认知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马书红;M.Th.B.Th.;;语言规约,文化概念与词的使用体验(英文)[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钟书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杨萍;;A Study of the Usage of SO in English Writing by Chinese EFL Learners[A];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4年

7 唐树华;;原型与意义推断-动词break之原型与意义推断实证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钱娟;王立非;;“CCTV杯”英语演讲中的语块对比研究[A];全球化中的英语演讲:挑战与创新——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赵翠莲;;中国英语学习者研习短语动词的理想词典——评介《牛津短语动词词典》英汉双解版[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葛诗利;陈潇潇;;中国EFL学习者自动作文评分探索[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炎奎;中国英语学习者第二语言阅读和翻译中视觉词汇语义通达的眼动研究:语义通达新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2 马书红;中国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空间介词语义的习得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3 范琳;中国英语学习者叙述性语篇即时主题推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孙炬;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介语书面叙事语篇时序性的横断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曹宇;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搭配表征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6 顾晓乐;基于恭维行为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际语用能力发展之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毛眺源;中国英语学习者导句语类(C)习得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8 徐风华;英语母语者与中国英语学习者体特征理解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李景娜;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外国口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10 卢加伟;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会话中语用非流利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磊;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一般性拓展语使用情况的语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2 李莹莹;关联理论下中国英语学习者与美国英语母语者话语标记语You Know使用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张希希;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非限定小句的附加语使用特征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4 骆丹丽;功能几何框架下关于英语空间介词理解的对比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

5 郭丽玮;概念性迁移视角下的中英文时间信息加工对比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6 俞越;中国英语学习者口头叙事中的话语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7 王禹丹;“续”论下读后续写任务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冠词使用影响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年

8 齐婉廷;中国英语学习者产出英语意合句韵律特征分析[D];天津大学;2018年

9 许潇;中国英语学习者加工英语并列二项式的ERPs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10 李文枢;高中生英语词重音偏误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309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28309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2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