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译词“催化”溯源

发布时间:2021-02-08 14:52
  英文单词catalysis(今译"催化")的译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早期化学译著仅对catalysis作出解释性的描述,而未译出相应的词汇。最早见于1869年由罗存德编纂的《英华字典》,当时尚作"消者,镕化,致化成之理"。此后至19世纪末,释义基本无大变化,同时线索一直局限于字典领域。20世纪初,源自日本的译法"接触作用"始为国内的化学教科书所广泛采用,同时字典领域的译词也渐趋一致。"接触"沿用三十年后,到1930年代,最先由物理学界译出的"催化"一词开始取代"接触"。不过"接触"并未完全消失,至今仍在少量场合使用。本文兼有提及益智书会、科学名词审查会、卢公明等团体或个人在科学名词统一方面的早期工作。 

【文章来源】:上海翻译.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译词“催化”溯源


《英华字典》中对catalysis的首次直译

底本,触媒,教科书,化学


国内化学书籍对“接触”的最早移译是三益社编译出版的《最近普通化学教科书》(1904),底本作者为龟高德平。书中硫酸制造一节“……此制法所用之白金粉,无关于化学之反应,惟触之则能媒介二气体而使之化合而已。如此作用称‘接触作用",其媒介物称触媒……”如图2,这是目前笔者追溯到的最早对catalysis与catalyst做出明确而精准的译释。翌年,由王荣树翻译的《中等化学教科书》(1905),底本著者为日本高松丰吉,也在书中有关硫酸制法的章节中提到“接触作用”,只是此书并未同时出现“触媒”。这是最早的两个译例。事实上,从进入20世纪到民国建立的短短数年中,大批科学书籍,尤其学校教科书集中获得翻译,而绝大多数底本均为日本书籍。(王有朋,2010)在这些获得译介的日本化学学者中,龟高德平无疑是最受青睐的一位。几年内,便有三益社(1904)、虞和钦(1906)、陈家灿(1909)、华申祺(1908)、杨国璋(1911)等至少五个不同的译本行世。不过,这些版本虽取同一个底本,但所译内容详略有别,其中前三者较详,均译及“接触作用”或“触媒”,其中又以三益社版为最详。可以说,三益社作为最早的引译者,做出这一开拓之功并不是偶然的。而后两者则因偏简,疏略许多内容,包括“接触作用”“触媒”这些核心概念也忽略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科技术语音译的历时演变——以化学专业术语为例[J]. 初良龙,崔静.  上海翻译. 2019(02)
[2]晚清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编纂出版的兴起与发展[J]. 元青.  近代史研究. 2013 (01)
[3]清末益智书会统一科技术语工作述评[J]. 王扬宗.  中国科技史料. 1991(02)
[4]化学史考证二则[J]. 王智民,韩基新.  化学通报. 1984(01)



本文编号:3024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3024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0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