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阐释学视角下《黄帝内经》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0 14:21
  译者是沟通语言、传递信息的桥梁,其重要地位自然不言而喻。然而在早期的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中,译者往往受到轻视甚至被忽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译者才摆脱传统翻译观中原文作者是唯一权威的境地。译者不再依附于原文作者,而是能采取主动,自主选择翻译翻译材料、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对原文进行再创造。译者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但并没有喧宾夺主,其创造性角色发挥的恰到好处。译者的地位不仅得到了提高,同时人们也对翻译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黄帝内经》是中国成书最早的医学典籍,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在治疗疾病方面的智慧和经验。《黄帝内经》涉及人体生理、病机病理、治疗诊断,内容丰富庞杂,蕴含大量中医知识以及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因此,在翻译《黄帝内经》时,上述因素都对译者的遣词造句和文化理解能力提出了巨大考验。译者对源文本如何理解、如何翻译都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本篇论文选取《黄帝内经》1997年吴连胜、吴奇父子的译本和2005年李照国的译本,依托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通过对比两个译本,分析两者之间的翻译差异,力求说明两个译本在斯坦纳阐释学的翻译步骤中如何运用并体现译者主体性,进一步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 

【文章来源】: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原著、作者和译者介绍
    2.1 《黄帝内经》介绍
    2.2 作者介绍
    2.3 译者介绍
第三章 文献综述
    3.1 译者主体性研究现状
    3.2 《黄帝内经》研究现状
第四章 理论框架
    4.1 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4.2 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
第五章 《黄帝内经》两个英译本例句对比分析
    5.1 信任
    5.2 侵入
        5.2.1 文化意识特点
        5.2.2 对文化理解不同
    5.3 吸收
        5.3.1 归化策略
        5.3.2 异化策略
    5.4 补偿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译者主体性与翻译过程的伦理思考——以文学翻译为例[J]. 李庆明,刘婷婷.  外语教学. 2011(04)
[2]从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看译者主体性——以翟理斯《聊斋志异》译本为例[J]. 朱瑞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3]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 屠国元,朱献珑.  中国翻译. 2003(06)
[4]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J]. 杨武能.  中国翻译. 1987(06)



本文编号:3027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3027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1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