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外语论文 > 英语论文 >

衔接视角下的培根散文及汉译本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05:47

  本文关键词:衔接视角下的培根散文及汉译本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传统的翻译学以“忠实”来评判翻译质量。可是“忠实性”往往追求字对字的机械翻译,容易忽略整个语篇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导致整个译文衔接不当,失信于原文。二十世纪语篇语言学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开始重视语篇与翻译实践的紧密联系。衔接理论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西方和中国的语言学学者的重视,它对语篇分析、文体学研究以及翻译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翻译学者们已经将语篇语言学应用到翻译实践中。这主要取决于语篇语言学与翻译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两者都和语篇层次有关。韩礼德和哈桑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这本著作全面的解释了衔接手段的种类以及实现衔接的不同手段等。随着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许多研究学者将衔接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中。立足于前人对语篇衔接的研究基础,本文采用比较分析和个案研究法,选取著名散文学家培根的作品《培根散文集》以及曹明伦和水天同的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试图从衔接手段(包括照应、替代、省略、词汇衔接和逻辑联系)角度对比分析英汉译本,旨在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培根散文英汉版本中衔接手段的不同是什么?第二,通过培根英汉版本的比较,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英汉翻译的一般性规律?第三,曹明伦和水天同两位译者各自的翻译特点是什么?本文研究发现:1.英汉语言的衔接手段不仅有相似还有差异,且差异大于相似。2.通过对培根散文中英版本的实例分析,并得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一些启示:由于英语语篇中人称照应要多于汉语语篇,因此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可以适当缩减英语语篇中的人称照应;由于汉语中不包含类似英语的定冠词“the”,所以若在英语语篇中遇到指称照应时,可以对定冠词“the”进行减译;而通过对比照应的分析可以看出英语中形容词和副词多曲折变化,汉语则很少,所以在英汉翻译中,可通过改变原词的形式达成语篇之间的衔接效果;而英语中的替代和省略也都多于汉语语篇,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可适当将已出现的或已省略的单词进行原词复现;而在词汇衔接中,可使用概括词来代替英语语篇中出现的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等,并根据汉语语言习惯对其作出适当地调整。3.曹明伦和水天同的译本都对英汉衔接手段出现的差异作了相似的处理,比如通过重复使用上文出现过的词语或内容以及相同的句式结构来照应原文达到英汉语言的衔接,通过使用“的”结构或重复原词再现原文内容,将英语中的省略部分补全,使用同一词指代下文出现的相似内容等。两位译者在处理培根散文中的衔接手段时有颇多相似之处,但两位译者的译本又都各有其特点:水天同更偏向使用一些排比句式及常用的白话文像“之、底、盖”等词语,使译文的整体特色更接近目标译文;而曹明伦先生更注重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且偏向使用比较精炼的词汇来达到衔接效果。本文共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为本文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章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介绍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以及衔接理论的发展。第四章、第五章为本文的主体,作者首先介绍了著名的培根散文集,然后从不同的衔接手段分析英汉文本中的具体例子,试图探究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以及曹明伦和水天同译本各自的特点。第六章对作者对比分析衔接手段在英汉译本的不同表现做出总结,得出英汉翻译实践中的一些启示以及本文的研究发现,不足及建议。
【关键词】:衔接 语篇 对比研究 培根散文 培根散文汉译本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egements3-4
  • Abstract4-6
  • 摘要6-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5
  • 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0-12
  •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2
  • 1.3 The Research Questions of the Thesis12-13
  • 1.4 Research Methodology13
  •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3-15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5-24
  • 2.1 Review on Cohesion Theory Abroad15-19
  • 2.2 Review on Cohesion Theory at Home19-24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4-30
  • 3.1 Halliday and Hason’s Cohesion Theory24-26
  • 3.2 Development of Cohesion Theory26-30
  • Chapter Four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Bacon’s Essays and its Chinese Versionsfrom Cohesion Perspective30-58
  • 4.1 Introduction to Bacon’s Essays30-31
  • 4.2 Different Cohesive Devices between Bacon’s Essays and its Chinese Versions31-52
  • 4.2.1 Reference31-36
  • 4.2.1.1 Personal Reference32-33
  • 4.2.1.2 Demonstrative Reference33-34
  • 4.2.1.3 Comparative Reference34-35
  • 4.2.1.4 Clausal Reference35-36
  • 4.2.2 Substitution36-41
  • 4.2.2.1 Nominal Substitution37-38
  • 4.2.2.2 Verbal Substitution38-40
  • 4.2.2.3 Clausal Substitution40-41
  • 4.2.3 Ellipsis41-44
  • 4.2.3.1 Nominal Ellipsis42-43
  • 4.2.3.2 Verbal Ellipsis43-44
  • 4.2.4 Lexical Cohesion44-48
  • 4.2.4.1 Reiteration44-46
  • 4.2.4.2 Co-occurrence46-48
  • 4.2.5 Conjunction48-52
  • 4.2.5.1 Adversative49
  • 4.2.5.2 Additive49-51
  • 4.2.5.3 Causal51-52
  • 4.3 General Patterns to Handle with Cohesion in Translation Practice52-58
  • Chapter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lators’ Choice in Dealing with Cohesion in theOriginal Text58-63
  • 5.1 Analysis of Chinese Versions of Bacon’s Essays from Cohesive Perspective58-61
  • 5.2 The Cause of Translation Varieties and Styles61-63
  • Chapter Six Conclusion63-68
  • 6.1 Major Findings63-64
  • 6.2 Implications64-66
  • 6.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of this Study66-68
  • References68-7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7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琴;;《德伯家的苔丝》及其三种汉译本的比较[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2 五明子;;最新发现的《纯粹理性批判》汉译本[J];读书;2008年07期

3 韩莉妲;韩江洪;;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析《教父》汉译本[J];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4 乔丽;;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的三个汉译本的描述性研究[J];海外英语;2011年04期

5 林燕华;;论“功能加忠诚”视角下的《快乐王子》汉译本[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秉常;;试评《第三帝国的兴亡》汉译本[J];中国翻译;1981年01期

7 元望;;翻译外国著作要认真校订——《帝国主义在满洲》汉译本读后[J];历史研究;1981年04期

8 杨天权;初评《希氏内科学》汉译本[J];上海科技翻译;1988年01期

9 徐大伟;对汉译本《机械制造系统中的计算机控制》中某些翻译错误的分析与修正[J];机电一体化;1999年05期

10 邓梦林;;《圣经》英汉译本中零形回指对比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陆晓冰;;保持童趣 再现童心——《小妇人》汉译本评析[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2 申蓉;;《物种起源》片段汉译本质量评估:功能语篇分析视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泽林;关联理论视角下《蝇王》两个汉译本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赵建华;当代英文小说《赎罪》汉译本中的连贯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郭妍孜;《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汉译本中的衔接转换[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4 张桂霖;Hell-Heaven汉译本的翻译报告[D];宁波大学;2015年

5 龙娇;论《红字》两汉译本的美学再现[D];东南大学;2015年

6 王玉;衔接视角下的培根散文及汉译本对比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7 崔薇;从叙事学角度看《河湾》的汉译本[D];河北大学;2008年

8 赵冉;美国小说《教父》汉译本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瑜华;《国际商事合同通则2004》汉译本评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林宁;从David Copperfield的两个汉译本看翻译的操纵[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衔接视角下的培根散文及汉译本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1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351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e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