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维度视角下中美师生请求言语行为的对比分析
本文关键词:文化维度视角下中美师生请求言语行为的对比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请求言语行为 请求策略 权力距离 中国师生 美国师生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语言学界普遍接受的理论也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请求言语行为是指请求者用语言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满足的一种言语行为,在日常交际中十分普遍。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请求言语行为尤为频繁。请求言语行为通过请求策略实现,布卢姆将请求策略分为直接请求策略和间接请求策略,间接请求策略又可分为常规性策略和非常规性间接请求策略,请求言语行为的实现会受到社会因素,语境和难易程度的影响。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认为中国是高权力距离国家,美国则是低权力距离国。高权力距离的文化认为人们之间应该存在着不平等并且人们对这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较高;低权力距离的文化则认为人们之间的不平等应该减少,对不平等的接受程度也较低。权力距离做为一种社会因素会影响到请求言语行为的实现,说话者采取不同的请求策略,实际包含着不同的权力控制关系。高低权力距离的文化特点在课堂上也应有所表现。因此,作者提出假设:当发生请求言语行为时,不同的权力距离文化维度会影响中美两国师生采取不同的请求策略。当老师请求学生做某事时,中国老师倾向于选择直接策略来实现请求言语行为,而美国老师倾向于选择间接请求策略来实现请求言语行为;当学生师请求老师做某事时,中国学生倾向于选择间接请求策略,美国学生倾向于选择直接请求策略。本篇论文以中美电影中师生的请求言语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中的权力距离作为理论依据,对比研究中国师生与美国师生在课堂上采取的请求策略的差异。本文分别从中英文电影收集到了150处课堂请求言语行为作为研究的语料,包含了100处教师对学生的请求言语和50处学生对教师的请求言语,主要来源是18部中文电影和12部英文电影。通过定量计算和Excel图表分析得出中国教师对学生的直接请求策略所占比例是68%,美国教师对学生的直接请求策略则为36%;中国教师对学生的间接请求策略所占比例为32%,而美国教师对学生的间接请求策略所占比例是64%。通过对中美两国学生语料的分析,笔者发现,中文电影里中国学生对教师的直接请求策略所占比例是34%,英文电影中美国学生对教师的直接请求策略所占比例则为62%;中国学生对老师的间接请求策略所占比例是66%,美国学生对老师的间接请求策略是38%。研究结果证实了本文提出的假设,在不同的权力距离文化维度影响下,中国老师倾向于选择直接请求策略来实现请求言语行为,美国老师则将间接请求策略作为他们的第一选择;中国学生倾向于采取间接策略来实现请求言语行为,美国学生则会优先选择直接策略。本文还探究了官文化和平民文化,农业文明与商业文明,儒家文化与基督新教对中美两国权力距离的影响。在跨学科研究方法成为主流趋势的今天,本篇论文为请求言语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将请求言语行为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相结合,加深了对理论理解,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美文化,克服文化冲突,响应新教改“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核心思想,有助于形成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请求言语行为 请求策略 权力距离 中国师生 美国师生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H313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8
- 摘要8-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19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3-15
- 1.2 Research Aims and Significance15-16
- 1.3 Rationale of the Research16-17
- 1.4 Structure of the Research17-19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9-31
- 2.1 Previous Studies of Speech Act of Request19-26
- 2.1.1 Foreign Studies of Speech Act of Request19-24
- 2.1.2 Home Studies of Speech Act of Request24-26
- 2.2 Previous Studies of Power Distance26-30
- 2.2.1 Foreign Studies of Power Distance26-28
- 2.2.2 Home Studies of Power Distance28-30
- 2.3 Summary30-31
-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31-44
- 3.1 Research Questions31-32
- 3.2 Theoretical Framework32-41
- 3.2.1 Speech Act Theory32-37
- 3.2.2 Hofstede’s Theory of Cultural Dimensions37-41
- 3.3 Data Collection41-42
- 3.4 Data Analysis42-44
- Chapter Four Results44-64
- 4.1 Research Results44-55
- 4.1.1 Contrast of Request Strategi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Teachers45-49
- 4.1.2 Contrast of Request Strategi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ents49-54
- 4.1.3 Summary54-55
- 4.2 Analysis of the Speech Act of Request from the Power Distance55-64
- 4.2.1 Speech Act of Request in the Chinese Films55-60
- 4.2.2 Speech Act of Request in the American Films60-64
- Chapter Five Discussion64-69
- 5.1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peech Act of Request64-65
- 5.2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wer Distance65
- 5.3 The Cultural Influence on Power Distanc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65-69
- 5.3.1 Bureaucratic culture vs. Civilian culture66-67
- 5.3.2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vs. Commercial civilization67
- 5.3.3 Confucianism vs. Protestantism67-69
- Chapter Six Conclusion69-73
- 6.1 Major Findings69-70
- 6.2 Limitations70-71
- 6.3 Suggestions71-72
- 6.4 Applications72-73
- Reference73-77
- Appendix77-9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93-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青;浅谈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能力[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8期
2 刘卫兵;;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3 王爱华,吴贵凉;对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直接性层面的调查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付习涛;论言语行为的性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5 钱乐奕;道歉言语行为中请求策略的使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刘思;樊葳葳;;言语行为集理论及其应用初探[J];外语教育;2005年00期
7 胡方芳;;对言语行为构成规则的重新思考[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8 刘琼;殷正坤;;虚构话语是一种言语行为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S1期
9 张晶;危鸣辉;;英汉外交语篇言语行为构建及其异同[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10 沈志;;请求言语行为面面观[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陈咪咪;;批评言语行为中日对照研究——以电视剧为题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探讨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郑立华;;试论言语行为的社会意义[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4 叶华;;医生言语行为浅析[A];2008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唐炎;龚坚;郭礼;张新;;基于言语行为的体育教师课堂角色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6 晏小萍;;性别、权势与礼貌策略在汉语请求、拒绝言语行为中的表现[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7 陈俊;张积家;张艳辉;;教师管教言语行为语效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胡友信;;“THANK YOU”用语的言语行为与作用[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黄永红;;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蕊;汉语“说”类言语行为标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礼勇;中国人言语行为的社会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4 关英明;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尚晓明;人和世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建构与透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段芸;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崔蓬克;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政府微博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树伟;俄语言语交际中的“高兴”类言语行为[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2 伊曼;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3 洪姗;中澳大学生警告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4 何雪艳;《红楼梦》修辞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5 张宁;基于FIAS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言语行为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15年
6 靳钰;[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邱竹;拒绝言语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8 林箭;政治职场会话中的虚假礼貌言语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黄海艳;霍桑短篇小说中人物言语的翻译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刘馨;中学地理优质课课堂师生言语行为互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78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aiyulunwen/yingyulunwen/678083.html